【个人简介】
何锡章教授,1978年考入菠菜技术交流论坛中文系,1985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工作,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人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出版十多本书籍并在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兼及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我们非常有幸的可以与何教授进行一次有关西大回忆的访谈,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和蔼可亲的、与人亲近的学长。在阔别西大校园那么长的时间里,何教授与我们谈起在西大的学习和生活是那么的记忆犹新。一个改变和丰裕人生的一个地方,一个汲取知识的地方。现在那个地方仍是很多孩子追梦的起始点,是他们追求理想的青春乐园。西大,一直存在于内心深入,无论走的多远,你都一直记得那是你出发的起点。无论多久,都会怀着最真挚的感情看待留下我们青春的地方,并且给予她最好的祝福。
与西大文学缘
谈起与西大的缘分时,何锡章教授告诉我们,他是文革之后考入菠菜技术交流论坛的,是全国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菠菜技术交流论坛作为第一志愿,首先因为西大在陕西招生人数较大,报外省学校的录取可能性较小,考上大学才是当时最重要的心愿。大学在他们那代人中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是提升人生高度的阶梯。菠菜技术交流论坛作为一名老校,在西北地区的威信也特别的高,有较好的教学传统,是一所拥有良好传统、宽容、自由的大学。选择中文系是因为他的的确确喜欢文学,喜欢徜徉在文字中欣赏多样的世界与人生,喜欢文字带给人独特的感觉。虽是在文革时期,但他还是通过老师推荐,自已寻找,家庭的藏书下乡后的朋友间的交流等众多的方式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此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能阅读到一本自已的书籍就是一种小确幸。另一方面便是自己的数理化工科未进行完整的教育,在选择专业时便避开了工科。
兴趣便是最好的老师,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当你认定好一件事时,就用热情去迎接最好的后果。当我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时就一定会有收获,何教授一直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着,他告诉我们,最初的梦想就掌握在我们的手上,要尽全力实现了最初的渴望。在相对自由的学校环境中,坚守在文学的领域里,将自已的文学情怀与教育结合在一起。一直从事自已喜欢的领域,他感到非常的幸福。
校训解读
对于西大校训--“公、诚、勤、朴”,何教授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公”,以天下为公,以社会为公,公平,正直,代表着西北的烙印。“诚”,诚信、诚实、忠诚、老实。西北的发展确实体现了这一精神。西大没有光彩夺目,以朴实的形象来展示给众人。“勤”,老师到同学,学习刻苦,正因为他的勤奋才能在一个省管的学校里创造出自已的影响力。十多年来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能够通过刻苦勤奋能够取得国内乃至海外公认的学术上的一些成就和办学的影响。“朴”,淳朴、朴实,西大没有太多的修饰与追名逐利,踏踏实实地做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工作。在喧闹的社会上,始终坚持着最初的那个她。
“公、诚、勤、朴”这四个字,也一直影响着每一代的西大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自己的领域里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是在社会的长河中,我们终会要留下些什么。我们的存在不是要改变社会,而是不被社会所改变。就像西大一样,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一直坚守着自已。为社会培养了如此多的杰出人才,她没有飘飘然,没有自我膨胀,仍然在自己的领域里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西大的学习与生活
每当提起在大学校园里生活的那段日子,这四年的时光好似一切都历历在目,好像昨天发生的一样。我们听老师谆谆教诲的那些时间,我们奔跑在操场的那些时间,我们坐在草坪上的那些时光……这些都是那么的真实。四年,在西大的那些日子,是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一段记忆,只因那人、那事。
浓浓师生情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做人当有一颗感恩的心。孔子曾说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教授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时间再久,他们都是我们的精神向导。何教授对于自已大学期间的老师们现在仍然印象深刻,不禁让人感叹。他回忆道,当时西大的老师都很敬业,关心学生,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常常和老师在一起讨论写作。课堂上老师的敬业、开明,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的强烈。随时和老师进行学术上的探讨,生活上的问题老师也是全力以赴的帮助解决。
自由学风
当时刚改革开放,学校面向海外,对外有联系,经常能请到一些名师大家来学校办讲座。因此可以得到最新的关于文学前沿的新闻和动态,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最好的福利。那时的学生可以不上一些课程,但是提前是考试要达到一定的分数要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更多了,正是如此他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学上。自由、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在管理上学校尽可能的为学生带来方便。
自由学风的影响,西大教授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个人和独立思考的方式。刚进入大学不久,一二年级就开始写文章,提出想法就和老师进行讨论。老师的大胆鼓励,就会养成独立思考的品质这些与当时的校风和管理的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校长非常的开明,鼓励学生办刊物。与全国的七大名校一起办过“希望”刊物,曾拿2万元作为办理刊物的经费。
思想的自由,以个人的意志为基础来实现思想的独立思考的自由。同时,行为上应该受到法律的限制。当一个人的自由受到某方面的限制和控制时,实际上便失去了真正的自由。行为需要受到道德规范和自由的约束。今天的自由,既要有边界,思想的自由和行为受到法律和道德的拘束。但同时思想的自由应该是没有边界的。一个人要有思考的自由,思考是创造独特人格的一种方式。只有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发明,人类的创造性才能被真正的激活。
人性的解读
何教授一直在从事文学方面的研究,并出版了十余本书籍。在谈及人性方面时,便以《西游记》为例,向我们阐述了自已对于人性的独特看法。人性是复杂的,每一个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都会受到相对周围人或事的影响。在看待他人时,我们应该抱着相对公正的态度去评判。
孙悟空,成为英雄形象是有条件的。在花果山时间没有被收复的时候,那时是一个自发的。自已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尽管是一个冲动性的人物确实有反叛性的思维。但当他取经的时候,成为唐僧的徒弟以后,所有的行为都受到了限制,英雄的形象是被服从取经的重要事业下才能显示出来。但这个的目的性和规定性就会更强。这个过程是自我实现自我改善的过程,原来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形象,天不怕地不怕到后面被限制的自由。为了从事群体下的自由而并不是真实意义下的自由。当一个人被各种各样的条件束缚时,就已经失去了最本真的感情。
猪八戒,在人们传统的心目中是一个私心、好色,贪睡的形象,但他却是典型的小生产农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存在人性中的很多合理性的东西,他从不害人,也很厚道,坦诚和憨厚。虽然有些小私心,信念不坚定,但确实是普通人的基本的人性表现。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物形象,他的朴实与诚朴打动了中国无数的观众,让他可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荧屏人物。
鲁迅曾说中国人最缺的是诚信与爱。中国人缺乏诚,不善于表达自己。通过众多的训练产生出了很多的虚式与虚伪,使得中国人常常带有两副面孔。中国人的爱不是普适性的爱,是有条件的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才对你赋予爱,对于与非血缘关系的人一般都是漠视的态度。除了直接的血缘关系还存在很多的准血缘关系(亚血缘),过去的人们将所有的关系都要通过血缘才能联系到一起。社会性的组织变成了一个家的概念。人们追寻一种亚血缘关系,也是为自已谋取一定的利益,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方便。
对学生的管理
独立的成长,自由的发展,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的发展和选择。何教授提倡一种自由式的管理方式。大的原则不能违背,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不能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是不能碰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在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给予他们绝对的自由。
学生在从事自已的研究时,学校给予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的发挥,现在的年轻人很有自已的想法和小个性。正是因为不断地有这些新鲜的元素加入创作和发明中,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学生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断勇于创新的精神,而这需要学校给予他们这样一种相对自由的氛围。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学风”,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圣地。
对西大师生的劝诫
何教授有24年从事行政工作,他说行政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他认为老师应尽可能去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生时,老师不仅仅教书还要教学生做人,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与道理。老师应以教书为天职,而学术的研究是各人兴趣。当然学术研究得好,那么老师也会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一些,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
他讲到大学四年是人生中重要的一个时期。我们在高中无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但都是“死知识”。那么在这大学里,自由的四年中,自由的不仅仅是支配的时间多了更是思想的自由。在这里你能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地学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对于那些没有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人,他建议要坚持,这样你一旦学进去了你就会发现这门学科对人类社会的价值,甚至你也可能还会乐在其中。现在大学生“好高骛远”不是坏现象而是一个好现象,这些学生思想活跃有更好的想法,不局限于框框架架。但是“好高骛远”一定要与脚踏实地相结合,这样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对于大学生面临着就业还是继续学习的困惑,何教授也给出了自已的意见。首先,读研是暂时缓解就业的压力,改变身份,可以为就业争取到更有利的竞争条件。但自已是否适合读研究生,是否真正的喜欢自己的专业,很多学生是迷茫的。在做出决定之前,自己必须想清楚自已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发展的兴趣和未来的方向,然而再判断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
对西大的殷切期望
何教授借用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唐诗赠与西大以表达自己的期望。菠菜技术交流论坛已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还有较长的一段路需要走,我们还需要制定更高的目标。在近百年里,我们已经取得了如此多的成绩和社会的肯定,现在我们仍然要向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去前进。
尽管在近几年里我们面临着各个高校竞相发展的困难,但破风前行、迎难而上才更加符合我们“自强不息”的西大精神。西大的优良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西大人去传承和发扬。在任何的时期,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请记住我们的西大精神。